twitter
rss

2010-04-22 01:15【看牙記】恐懼有理,眼淚無罪   文章轉載自(豆芽 艾蜜麗的留言板)

今天Young媽跟我分享前幾天帶兒子看牙的經歷。


她說Young在幼稚園健檢時發現一顆蛀牙,於是帶他到附近的兒童牙科看診,但是好說歹說,五歲的Young就是不肯坐上診療台,於是牙醫嚴肅地轉向媽媽對她說:


『媽媽~如果他還是無法配合,我們要用行為治療了!』  Young媽當下對行為治療充滿疑惑,但因為又擔心耽誤醫師的時間造成別人的不便,也只好充分配合醫師。於是這位牙醫請媽媽先躲到診間外面,孩子當然哭鬧要找媽媽,於是牙醫說『只要你很勇敢配合的話,我們就請媽媽進來!』Young哭鬧不依,還回話說『我要等媽媽進來我才要勇敢!』(這孩子邏輯真清楚,果然不是被唬大的!)雙方在這一來一往中,最後還是在孩子的哭鬧掙扎中結束了療程。
這種情況下,是以『媽媽離開』來當作懲罰,你哭媽媽就要去外面、不哭媽媽才能進來(負增強),用一個更大的恐懼來逼迫恐懼中的孩子就範,想起來真的是很不人道!

    行為治療學派理論常被用來『訓練』孩子,減少負向行為,增加正向行為表現。簡單說,好的行為出現時給予獎賞;不好的行為出現時就給予處罰。用在訓練動物學會某個技能也多是用行為治療學派的理論!不過近幾年來也越來越多心理學家反思,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可能改變行為,卻沒有去處理孩子『內在感受』的部分。孩子的行為,絕對不是Pavlov的狗與鈴鐺這麼單純的因果關係。但說起來,我們受行為主義的荼毒太深,真要父母使用行為主義之外的方法處理孩子的行為,那還真要花很多大腦和心力!

Young媽問我,之前帶然恆去看牙,他們哭嗎?我答:『哭阿!哭得可大聲了!』回到問題的核心,不禁要問,面對恐懼,為什麼孩子不能哭?!試想一個才幾歲大的孩子,獨自坐在冰冷的診療台上,要張開嘴巴讓陌生的白衣人用細長的工具伸進嘴巴裡,這些工具不但會發出尖銳的聲響,有時候還會冷不防噴出冰冷的水柱來,一旁另一個被拔牙的大哥哥聲嘶力竭地掙扎、哭喊這種情境下,孩子能不恐懼嗎?每個孩子面對恐懼的方式不同,在必要的情感抒發下,哭又有什麼不對?哭泣幫助孩子釋放壓力,與其壓抑住自己的情緒,我寧可孩子能好好地大哭一場。




(爸爸正幫然然"拜託"牙醫叔叔,『等一下你一定要輕一點喔!』)
然恆大約一歲半之後我們便定期帶他們去檢查牙齒。我們選擇對於小孩親善的兒童牙科,這間牙科有別於一般的牙科診所,富童趣的裝潢、柔和的燈光、候診區有孩子們喜歡的玩具,適合孩子身材的小診療椅前,有一台回橫越整個診療區的電動火車。
然然第一次看診前幾個禮拜,我帶著孩子去現場掛號,雖然可以電話預約,但我希望可以讓他們先到這個空間裡『預演』一下,趁牙醫看診的空檔,讓孩子認識一下即將幫他們看診的牙醫叔叔。他們在後診區玩玩具玩得不亦樂呼,也深深為那台會動的小火車著迷。(不孤單的Selena曾寫過一篇zozoyoyo看牙的網誌,她向孩子們預告看牙的方式也很可愛!連結在下方延伸閱讀文章。很巧,我們在同個診所給同個醫師看診)

看診日來臨前的那幾個禮拜,我們讀了五味太郎的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然然甚至有點期待去看牙醫的日子。但是真的到了要坐上診療椅的那一刻,恐懼還是戰勝了一切!然然哭鬧著不肯上診療椅,我安撫他『媽媽知道你真的很害怕,但是我們一定得要讓叔叔幫你檢查牙齒,不要擔心!媽媽會陪在你旁邊,保護你!』爸爸在一旁拜託牙醫叔叔,『牙醫叔叔,你一定要輕輕的喔!』於是,爸爸抱著然然躺在診療椅上,我和弟弟則在旁邊幫他加油!

面對孩子的恐懼,千萬別說『那有什麼好怕的?』對於孩子而言,未知的環境是可怕的、第一次嘗試的經驗是可怕的、或者他害怕的是某個人戴的奇怪的眼鏡,或那位熟悉的阿姨換了新的髮型,無論如何,他就是害怕!我們同理他『媽媽知道你很害怕!』、我們陪伴他一起面對『我會在你旁邊保護你!』。孩子生命的早年,需要的不就是這樣溫柔而穩定的陪伴?

後來的幾次看診,雖然每次還是會有恐懼、會有哭鬧。但我看到孩子一次又一次學習去處理自己的恐懼,一次比一次成長。直到最近這一次看診(上個月,3Y7M),然然到診所前都一直宣稱『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會害怕!』,但是到了診所門口,他卻不肯讓我牽他的手進門。


我帶著弟弟先進去掛號,他把手背在背後,站在門外站了許久,終於自己推開門進來。我默默地注意著他的舉動,彷彿看到它頭頂上有一個穿白衣服的小精靈和一個穿黑衣服的小精靈在拉扯著,覺得好笑又感動!臨要上診療台,還是哭了!檢查最後,牙醫叔叔對他說『我數到十就好了,但你要認真聽喔!我有時候笨笨的會數錯!』小傢伙真的停止哭泣,專心地聽牙醫叔叔數數!接著換弟弟,淚痕都還沒乾的小哥哥,還能在一旁大聲幫弟弟加油!

然然(3Y7M),這天候診時一直把手背在後面,回家後我問他為什麼手要放後面,他說『因為我怕你會牽我!』我這才意識到那天我有幾次想要去牽他的手他都不肯,原本想的是牽著他的手給他勇氣力量,但他卻恐懼我會強拉著他『上戰場』。

孩子面對恐懼,需要的不是大人費盡唇舌解釋『這沒什麼好怕的!』;更不是搬出更多恐嚇、威脅來逼孩子就範,上一次看診,隔壁診療台上另一個小哥哥的父親從頭到尾就用『你再哭就用繩子把手綁在椅子上喔!』來恐嚇他;甚至也不需要用貼紙、禮物、糖果來利誘他(比起孩子的恐懼,這些東西根本算不上足夠的獎賞!)。他們需要的只是同理與陪伴,從這一次又一次的陪伴中,我們會看到孩子漸漸學習處理情緒、發展出自己面對恐懼的方式。

0 意見:

張貼留言

閱讀容易